【小编说说】
让山区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这是云南育才教育集团立足大中城市办学的初衷之一。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走出大山,集团各校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云南曲靖育才学校李少龙、姚松能老师,冒着风雪,不辞辛苦地奔赴偏远地区招生,其事迹本身就昭示了育才人的天地良心:办真教育,竭力为社会服务。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多招学生,特别是招收优生,肯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正是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攻克的,但从两位老师辛苦招生的个例中,我们是否又该想到在校生巩固率的同等重要性呢?因为育才人办学的最高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育才人在路上”。每当夜深人静时,思考回味自己在曲靖市富源县那次招生之旅,我认为真的称得上是一次人生的历练。
那是2012年的寒假,我和同伴姚松能老师踏上了奔赴去富源的招生路。乘了两个多小时的汽车,没想到在曲靖时还能见到太阳的我们,一到富源就进入了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漫山遍野,银装素裹,我们无心欣赏美景,担心的是去富源下线的路程。我们要沿途发招生报,目的地是距富源县城有90多公里的十八连山镇。据说通往那里的路山高坡陡,弯多路窄。
我和小姚老师好不容易搭上了通往大河的班车。在大河我们走访了一些家庭,分发完招生报已是中午12点多了。为了赶时间我们连饭也顾不得吃,立即搭上到下一站营上镇的面包车。一路风雪,汽车轮子打滑,几遇惊险,好不容易在下午两点,到达了营上。我们随便找了个小饭馆,扒了两口饭就开始了忙碌的走访和分发招生报。忙完这些活,发现营上街道地面的积雪已经有10多厘米厚了。
我们并没有停止前行的步伐,经过耐心而又焦急的等待,总算搭上了一辆通往竹园镇的便车。在竹园镇我们踏着泥泞,顶着雨雪和汗水,一步一滑地挨着商业门面,一家一家地送上招生报,不时与那些老板交谈,主动介绍学校。
虽然早已疲惫不堪,但按照计划我们还要到富村镇去招生。又是几十里的颠簸,下了车才感觉到富村镇实在是太冷了。据当地群众介绍,这里已经下了几天的雪了,加上气温极低和霜冻,地面的冰雪厚的地方如富村镇财政所一带已经近30厘米了。那厚厚的白雪,至少是我所看见的最厚的积雪。我俩弯着腰,弓步而行,好不容易选择一些商家店面发完了招生报,时间已是下午七时多了。我俩人困马乏,恨不得立即找一张床躺下来,但又担心明天的雪会下得更大,去不了下一站老厂镇了。怎么办呢?犹豫中,小姚说:“龙哥,听你的!”我说既然这样,那就继续走吧。
天色已模糊下来,我们挤上了一辆通往老厂镇的面包车,开始体验到了汽车行驶在正在修建的毛坯公路上剧烈颠簸的滋味。“屋漏偏逢连夜雨”,我们乘坐的面包车好不容易摇摇摆摆驶出近20公里后,车子突然出了故障。司机怎么弄也弄不好。在前不挨村,后不挨店的荒郊野岭,大家挤在车上冻得瑟瑟发抖,面面相觑,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在紧张与无奈中,大约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也不知有多少车辆经过,但没有哪辆车肯停下来帮忙,最让人焦急的是车上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因感冒发烧加上恐惧,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声……
也不知又过了多长时间,奇迹出现了。终于有一辆大巴车神奇地在我们面前停了下来。问明情况,司机毫不犹豫的让我们转上了他的车。上车后,我们都感到手脚麻木得不听使唤。晚上11点多,我们才如释重负地到达了老厂镇。
我和小姚费了好多时间才找到了一家旅馆,放下行旅后,又转了几条巷子才找到一家小饭馆,狼吞虎咽吃起饭来,折回到旅馆洗漱后,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了。躺在冷得像冰窖一样的床上,小姚老师惋惜地对我说:“龙哥,我的一双金猴皮靴就这样报废了”。我定睛一看,真的。要知道,那双价格不菲的皮靴可是他的爱人在我们出发前一天给他买的呀!
第二天,我们起床后发现富源县老厂镇的路面都结冻冰了,因为我们住的旅馆在一个小坡上,要下到街上就实在不容易。可以说,当时我俩是连滚带爬,费尽周折才来到街上。冒着雨雪,我们费了很长时间,又像在富村镇一般弯着腰,弓着步,缓缓前行,到人群集中的地方去发招生报。这时,我们正准备去下一站十八连山镇,没想到,到车站一打听,到十八连山镇的路已封闭了,不能通行。按学校招生工作要求,我们每到一站都向校长座机报平安,汇报工作进展。怕胡兰珍校长揪心,前几站我们只报喜,并沒有告诉她天气的恶劣程度。万般无奈,我们向胡校长汇报之后,只得返回富源县城。
我和小姚老师在路边耐心等待了很长时间,终于乘上了通往县城的大巴。由于天气和路况的原因,我们乘坐的大巴从上午10点左右,一直“摇”到下午近5点,才接近富源县城。此时我们早已是饿得饥肠辘辘了。过了收费站后,不幸遭遇堵车。县城虽然在望,却是可望而不可及。司机告诉我们估计要堵上较长的时间,要是急,就麻烦大家自己往县城方向赶路。无奈之余,我们只好忍饥耐寒地下车徒步。
走了40多分钟,我们来到了通往县城与通往曲靖的交叉路口,高速公路早已封闭。我和小姚商量后,为了不让学校领导担心,我俩决定乘坐从富源到曲靖老公路上的中巴车。这一整天的行程,每过个把小时我们就能接到胡校长焦急的问候,亲切的叮咛。仍然是饥寒交迫,仍然是汽车轮子装上了防滑链,而我们的心情却大有不同了,因为汽车轮子每转动一圈,就离我们的家——曲靖育才学校更近一步了。
晚上十点整,我们终于疲惫不堪地踏进了校门,当听到胡校长一句:“龙龙,松松,你们辛苦了!”顿时,我们两个大男子汉落下了泪水。后来听有的老师说,胡校长听说我们在山里因风雪受阻后,在学校急得直哭。
那次艰难的招生已经过去有3年多的时间了,至今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那次招生尽管只招到几个山区学生,但是我们播下的“种子”却孕育在那片土地上,让大山里更多的人知道了,在曲靖有一所“办真教育,育真人才”的云南育才学校;有一群热爱育人事业,尽管是风雪交加,却义无反顾行走在育才路上的育才人!
(云南曲靖育才学校 李少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