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育才教育集团
[推荐]弘扬行知思想  铸就育才品牌
【字体:
弘扬行知思想 铸就育才品牌
作者:yuca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26

——在中国首届育才联谊会上的讲话

石林育才教育集团董事长 郭 跨 存

 

作为石林育才人,我们都会问石林育才的特点究竟是什么?石林育才的文化是什么?石林育才的特色是什么?这还得追朔到办学以来的石林育才历程。

1995年,石林育才办学短短一年,办学业绩震惊了当地干部群众,就在1995年向石林育才捐资10万元人民币的英国教育专家大卫尼尔的捐资助学的义举和省教育厅杨厅长视察石林育才学校后,社会对石林育才学校的广泛宣传,引起了省内外多家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1996年,云南省陶行知研究会发现了石林育才并把石林育才确定为省陶研会实验基地;1999年底,省委、省政府高层领导亲临石林育才学校进行为期一天的视察,并给予100万元奖金;2000年,石林育才被中国陶研会评为实践行知思想,推行素质教育“全国先进集体”;20023月,石林育才被中国陶研会指定为“中国陶研会实验基地”;200211月,中国陶研会在集团直属学校上海行知石林育才学校召开了“全国民工子弟学校现场会”,中陶会会长方明及所有陶研会领导都出席大会,并对集团的办学业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039月,云南省委书记令狐安率领省主要党政领导视察集团所属学校龙泉育才学校。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各级领导,国内外友人都对我集团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认为,社会各界,国内外友人所肯定的成果就应该是我们的办学特色。在2003年石林育才特聘教育专家座谈会上,所有专家一致呼吁石林育才集团“应该旗帜鲜明地举起学习陶行知的大旗,并以此作为石林育才的办学特色在全国打响”。

根据以上背景,结合集团实际,集团决定,我们应该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高举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旗帜,把“学陶师陶”作为石林育才的办学特色,并力求将其打造成石林育才教育集团的教育文化品牌。其理由有二:

一是有利于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

被称之为“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的现代教育的宗师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现代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中国当代素质教育也有着极其深远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受中国当代文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人既要用陶行知思想作秀又不敢名正言顺的举起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旗帜,致使陶行知其人难于登上素质教育的舞台,作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实验基地,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通过我们的实验基地,让更多的人认识陶行知、学习陶行知。

二是有利于石林育才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第一、石林育才大众教育、素质教育的办学模式与陶夫子倡导的大众教育、平民教育思想极为吻合。

第二、石林育才办学以来一直注重学生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自学能力、自强能力的培养,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赢得了社会各界、国内外友人的好评,创造性地弘扬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这与国家推行素质教育是保持一致的。

第三、石林育才紧紧围绕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在全国三省两直辖市创办15所学校,积极响应了陶夫子倡导的“征集100万群众、创办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地区的普及教育”思想。

第四、石林育才在一无现成校舍和设施设备,二无现成学生和教师,三无国家拨款和其它固定资金来源的条件下,运用:借政策、借人才、借物产、借资金、借品牌的“五借方略”,经过扎根子、树牌子、迈步子、上台子的“四子历程”,办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集团化教育实体,陶行知所提倡的创新精神在石林育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五、石林育才教育集团所属的学校,努力实践行知教育思想,创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校园文化,这表明石林育才“学陶师陶”是石林育才教育的需要,而不是搞形式主义。

在“学陶师陶”工作中,我们重点从学精神、学思想、学方法三个方面抓起:

第一、学精神。专家们在对进入市场经济行列的国有民营企业或民办学校研究时发现,中国出不了“诺贝尔获得者”,也难产“世界尖端技术”人才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矢志不移的理想追求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陶行知的一生,正值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时,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中华民族谋取解放,为中国教育探求新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怀着“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精神,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努力发展人民教育,“为整个民族的利益来造就人才”,作出了永远值得后世纪念的贡献。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从1917年自美国留学归来,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始,直到1946年逝世,正好30年。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陶行知投入反帝爱国斗争的行列,积极配合新文化运动,提倡教育改革。他反对“沿袭陈法”的老八股教育,也反对“仪型他国”的洋八股教育,提出改“教授法”为“教学法”,为争取女子受教育的权利而大声疾呼,开创男女同学的新风气,并为创办平民学校而到处奔走。尤其难能可贵的,先生自觉地放弃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在既无权力,又无金钱,办学靠募捐的困难条件下,从19273月以后,先后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上海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各类新型学校,成绩卓著,誉满中外。

每当我们讨论集团和所属学校发展时,我们担心的不是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能力、经验和方法,而是他们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境界问题。在时代发生根本变化时,物质生活和经济利益成为了极大驱动力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不想用单纯的传统思想教育来改变人们的现实主义思想。石林育才人充分认识到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创业守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尽力避免唯利是图、急功近利思想的滋生和膨胀,防止遇到困难就责备教师、责备学生、责备待遇、责备环境的狭隘个人主义思潮的漫延,提出了“石林育才离开精神就一无所有”的口号。陶行知说“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就不必靠金钱而后振作,尤为可因钱少而推诿。通过学习行知精神,在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中树立知难而进的团队精神。陶行知教导我们:“教师应该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学生的生命中,将学生的生命融入到社会之中,才算是尽到自己的天职。”为了把服务职能落到实处,集团要求全体教师都食宿在校,与学生同生活、同学习、同娱乐,我们推行了“四全”制度。一是全能设岗,每个教师除了承担好教学工作任务之外,还要承担为学生服务的部分职能,这种安排既实现了为学生服务的“全员化”,提高服务质量,分散了工作量,又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心贴心、情相连的关系提供了条件,并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二是全面服务,各学校从36个方面给学生提供生活方面的帮助,做到为学生服务不留死角,既不包办代替学生应该自理的劳动,又做到有人指导和管理。三是全程跟踪。从学生进校门开始,到送学生进家门为止,项目到组,责任到人。四是全责考评。与文化课的成绩考评一样,为学生服务的绩效考评结果,要与员工工资及奖惩钩。在这里请允许我介绍几桩体现育才精神的事例:

王成龙老师,因其出色的教学被人们称为曲靖地区“数学龙”。在石林育才学校任教时,因中风家人将救护车叫到学校要他上昆明治疗,他用捏不住粉笔的手写着字,含着热泪上完最后一节课,离开时,他说:“同学们,石林育才是我一生最难忘的地方,我相信你们也不会忘记这个地方,因为你们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做人。”被称为“育才校魂”的体育教师高树显,在带学生劳动建校时,右手中指被学生的铁窗砸断一截,我们去医院看望他时,他的第一名话是:“太好了,太好了,幸好没有砸着学生。”青年优秀物理教师何敏,与一位35岁的英语教师结伴从重庆潼南县到育才来任教,他们乘坐的面包车不幸失事翻入江中,优秀的外语教师和驾驶员溺水身亡,可幸何老师死里逃生,伤好后又来到了育才。后别人邀他离开育才到待遇更高的学校去工作时,他说:“育才可以没有我,但我不可能没有育才”。向学校捐款10万元的英国教育专家大卫  尼尔深入了解育才学校后说:“我深深地被育才师生的精神所打动,我希望能成为育才的一员,期望能为学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在集团所属上海行知育才学校参加“全国民办学校管理现场会”上说:“如果中国第一所育才学校的创始人——教育家陶行知在九泉之下知道有这样的学校,他也会为之而欣慰不已的。”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令狐安率领省市领导视察石林育才学校时说:“我们来育才前并没有打算给你们奖励,是育才师生的精神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不表示一点实在过意不去。育才精神还充分体现在39万字的《育才精神育才人》一书所记载的上千个故事中。

第二、学思想。在30年的教育生涯中,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深受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王阳明、杜威、孔子的影响,但是他又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实现了他所说的:“仿我者死,创我者生”的人生格言,例如他曾信奉过金陵大学教师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以致将自己的乳名“和尚”和学名“文浚”改为陶知行,在实践中,他把“知行学说”改为“行知学说”,他从师杜威时,接受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在探索中认识到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应以生活为中心,又把“教育即生活”改为“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在谈到校长管理、德育时说:“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的兴衰”;“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所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办学如治国,眼光要远,胸襟要大,否则事情会愈办愈局促。”,“在平时办学,一帆风顺人人能办。在艰难困苦中不动摇而向前创造,才为难能可贵。奋斗是万难之父。”,“我们需要位勇兼修的个人,不智而仁是懦夫之仁,不智而勇是匹夫之勇;不仁而智是狡黠之智;不仁而勇是小器之勇;不勇而智是清淡之智;不勇而仁是口头之仁。”

石林育才办学九年来,集团及各校为了实现办好学校的愿望,大家一面学习国内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从中获取了不少知识,一面结合时代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对学校教育工作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于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使集团的教育理念得到了丰富。多年来,育才旗帜鲜明地把实践行知思想作为育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集团下属各校把陶行知思想作为办学治校的精髓,并认真组织师生学先生的教育思想,如:“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大众教育运动与国运”、“创造宣言”、“第一流的教育家”等名篇。在15所学校校园中均开设了陶行知名言专栏,绘制了陶行知画像,有的学校还成立了陶行知纪念室,并把陶行知先生“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箴言作为办学治校指导思想。遵循陶行知先生“仿我者死,创我者生”的教导,创造性地将陶行知思想运用于现代素质教育之中。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亲手为育才颁发了“实践行知思想,推进素质教育”全国先进集体奖牌;2002年,育才被中国陶研会批准为中国陶研会的“实验基地”。

在行知思想的熏陶下,师生们为学校谱写了许多歌谣,如《育才校歌》、《教师师德歌》、《育才学生行为歌》、《迎宾曲》、《道别曲》、《推普歌》、《出操歌》、《就餐歌》、《洗衣歌》等。校园内到处都能见到师生自创的,催人奋进的格言。如:校园入口处有“进了育才校,必走成才道”;教学楼有“教不活、校长过,学不活、师之拙”;综合楼有“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一点一滴入手、一丝一毫过关”;道路旁有“奋进路”、“求索路”、“成才路”的标牌;树林中有“人才与树木同乐、学问与道德俱增”;餐厅里有“饮食父母汗水、胸怀祖国未来,鼓足自己勇气、争做时代骄子”;宿舍楼道上有“己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己身不正何以正他人”;校园出口处有“走出校门一步、肩负学校荣辱”等。一首首歌谣、一句句格言,时刻滋润着育才人的心田,激励着育才人拼搏向上。全校学生集体表演的板凳操、军体拳、队列表演、文体造型表演等活动,无人不赞叹,无人不感慨。

第三、学方法。谈起中国现行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学生、家长和社会,包括教育工作者几乎都认为尚有不足之处。

陶行知说:什么是教育?活教育把人教活;死教育把人教死。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他用教学做合一作为教育方法的大纲,用六大解放作为认识师生、培养师生、激励师生的教育宗旨。用通俗易懂却含有深刻哲理的言辞来激励和鞭策师生,如:骂人歌、好汉歌、学问歌、手脑并用歌、今日歌等。倡导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

在集团所属学校中,确有学校形成了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风气。每当走进石林育才校园,每当与学校师生谈话,看看每学期的计划总结,看看师生的伙食,了解到学校管理的每个环节,总是令人欣慰和感动,催人奋进。

因此,我们“学陶师陶”要从精神、思想和方法三方面来学,而在三者之间,最重要的是精神和思想。美国通用电器集团总经理韦尔奇说:“企业致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情商,而不是智商。成功之术很重要,但关键的是成功之道,这个道就是有精神加思想构成的做人之道、诚信之道。”做人做好了就能得到同事的拥戴和帮助,就会形成有品味的团队精神,有了精诚合作、群力群策、同甘共苦的团队就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凡是能经受时代的考验,经得起大风大浪抨击的团队都具有这样的团队精神。

我们在管理工作中,特别注意处理好学校文化建设的“九个要素”和“六步程序”,扮演好学校文化建设的“八种角色”。九个要素是:1舆论;2导向;3思维方式;4行为准则;5规章制度;6价值观念;7精神境界;8作风;9待人艺术等;六步程序是:1分析;2规划;3试行;4实施;5调整;6巩固与发展;八种角色是:1创造者;2倡导者;3组织者;4指导者;5示范者;6激励者;7培育者;8诊断咨询者。

同时在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的建设中,要紧紧围绕陶行知《爱满天下言论集》、《集团十年发展规划》、《集团办学指导纲要》、《石林育才教育集团学校文化建设参考资料》、《校长目标责任书》,《EEA管理系统》、《办学治校方略系统》和《成功校长全书》等理论、纲要和制度,结合本校的校情,策划出创建本校“学陶师陶教育文化系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始终相信,只有我们艰苦奋斗、深化改革,就一定能够将石林育才“学陶师陶”的办学特色发扬光大,并打造出“学陶师陶”的石林育才教育品牌。

文章录入:yucai    责任编辑:yucai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
Emaill
评价等级
Reset
云南育才教育集团门户网
云南育才教育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云南育才教育集团主办 网站设计:玉林 网站备案编号:滇ICP备05003274号
建议使用IE7.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