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五华育才学校教师 朱攀
良好的语言素质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志无言不形”,而言不畅则意不达。对于教师的良好的表达能力有时甚至比专业知识还重要,哪方面的长处都难以弥补不善于言谈所造成的损失。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完成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而突出的位置。俗话说:“茶壶里的汤圆—肚里有货倒不出”。一个教师即使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科学知识,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素养和技巧,他的教学效果常常会不够理想。因为只有教师具备了高度的语言素养,才能用语言把直接看到、尤其是不能直接看到的事物勾画出鲜明的表象,并在这个基础上,构成清晰的概念,从而使学生顺利地“由形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听起课来就十分吃力,甚至完全听不懂。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用语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是教师终身难离的武器。它既不是演讲作报告,也不同于演戏说相声;既不像辩护律师那样庄重,也不像平时闲谈那么随便。教学语言有它独特的风韵格调,比如说话内容要准确科学,遣词造句应简洁明了,说话态度宜亲切自然,表达感情要朴实动人,声音语调讲究抑扬顿挫,速度节奏力求张弛有致,语言格调庄重得体,又要诙谐风趣等等。那么,对教师的语言有些什么具体要求呢?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要准确。语言作为思维的表达形式,准确是极其重要的。托尔斯泰在谈到语言运用时说:“必须使一切显得美丽,简短,质朴,而且最重要的是明确”。课堂上,学生总是沿着老师的语言进行思维的。如果教师用语词不达意、含混不清就会使学生茫然。所以,讲课一定要做到概念正确,事例准确,数据精确。知识的问题是个科学的问题,任何模棱两可,含糊其辞都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就要求教师注意语言的科学性,要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做出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绝不能出现含糊不清的概念,模棱两可的判断,自相矛盾的推理。凡是涉及到实质性内容的,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力求表达明确,每个判断的主概念和宾概念之间的关系,都要揭示清楚;至于推理,从前提到结论,都要符合逻辑规律。有的教师在讲课或回答学生问题时,好用“差不多”,“还行”,“大概是这样”,“好像是”之类的话,这不是讲课的语言。讲课的语言应准确无误。这并非要求教师强作解答,随意肯定,不懂装懂,而是说教师讲课的语言只有做到准确,才能确切的表达内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言要生动。生动活泼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鼓动性和感染力,教师借助语言的力量,能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以讲课本身的内容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他们与真善美的共鸣,使学生不仅接受知识,而且受到启迪和美的感染,寓教育于教学之中。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讲课语言的生动呢?要使讲课的语言生动,教师首先要掌握大量的词汇,善于用同义词,近义词转换,善于运用专业词,成语,俗语。汉语的词汇丰富如海洋,它反映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悠久的文化,又吸收了各民族与外来语中语言的精华。它反映客观事物的细微差别,表现思想感情的精密程度。若平时广为采撷,认真储存,教学时就可以根据教学需求,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大增语言的风采。其次,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句式要富于变化,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贴切的比喻能启发学生联想,想象;精当的设问,反问能造成悬念,启发学生深究底里;气势流畅的排比能激出学生感情的波澜;适时的反复,强调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所有这些,教师课前应运筹帷幄,成竹在胸。课堂上,语言的闸门一打开,伴随着语言的知识就会如清泉潺潺地流入学生的心田。此外,教师还应切忌教法的呆板,切忌单调的重复,应尽量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增强语言的趣味性,保证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语言要有节奏,语言节奏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语言节奏呢?首先,语言要清楚流畅。教师明快清晰,快慢适当,娓娓动听的语言,具有音乐美,能博得学生的好感,为拨动学生的心弦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教学语言的音量要适当,声音不宜太高,也不宜太低,让全班学生听到就行。相反,那种低弱的声音容易使学生昏昏入睡;那种高强度的语音,易使学生烦躁。总之,教师的语音要像涓涓溪流般清晰,如悠悠琴声般悦耳。其次,语调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语调要随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而变化,或轻缓徐慢,行云流水;或气势磅礴,飞流直下。说到重要字句时,声音要有变化;讲到关键处,可以加重语气,放慢速度,拉长语调;语调的高低,因课而异,因情而变,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会随之起伏。再次,教学语言的速度,也不宜太快或过慢。放“连珠炮”,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没有思考的余地;讲话慢吞吞,则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是说,教师只有掌握语言的节奏,语音,语气的变化,才能上好一堂课。
语言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对于教师来说,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思考研究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深刻掌握现象和本质的内在联系,结合历史的、现实的有关事实,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生活实际,精选出最能有效地说明本质的现象或实例,在讲课中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分析。只有教师钻得“深入”,才能讲得“浅出”。而讲得“浅出”,又要教得“深入”。浅出于事物的现象,深入于事物的本质。“浅出”是教学的策略,“深入”是教学的目的。此外教师在讲课中切忌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句子,而应尽量做到简单、明了、易懂,注意口语化。
语言要有逻辑。教学本来就包含了逻辑思维方法的传授,在教学中,教师要用逻辑力量去打开学生的心灵,催开知识的花朵,孕育才能的果实。教学还要用逻辑力量去吸引学生,一层接一层,一环扣一环,丝丝入扣,引向必然的结论。教师的语言必须讲究严密的逻辑性,做到层次分明,句句扣题,前后照应。教师的语言如果缺乏逻辑性,教学就没有理性分析力量,所以教师必须懂得思维的基本形式及思维的规律。
综上所述,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多方面的,只有加强多方面的学习,才能提高授课的语言艺术,讲好每一堂课,而深受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