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育才教育集团
以爱作后盾,体现班级人性化管理
【字体:
以爱作后盾,体现班级人性化管理
作者:田洪恩 张…    文章来源:来自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12
    莎士比亚说:“爱,可以创造奇迹。被摧毁的爱,一旦重新修建,就比原来更宏伟,更美,更坚强。”可见爱的魅力无穷,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应以爱作坚实的后盾,并用自己的智慧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工作规律,才会在班级管理中取得骄人的成绩。  

一、以体贴关怀动真爱  

爱,是人们赞美的字眼、欣赏的词句、褒奖的用语、最渴望的结局,她包蕴着慈与严的区别,古今中外不能免俗。  

当下,物欲横流,外出打工热潮掀起,留守儿童倍增。孩子受到冷落,缺少父母的关爱,教师便成了孩子的替代父母,班主任尤其如此。为此,应借用契机,体贴关怀每一个学生,特别是留守孩子,让其懂得真爱,知情统一,这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关键。  

试想,现实生活中,有谁家儿女不爱父母?孩子最得意的要算母亲的慈爱,最害怕的莫过于父亲的严爱。因此,在班级中,再厉害的“混世魔王”犯了错误,也害怕老师去找父母或者与家长通话,事实上这就是情感价值的体现。孩子明白父母的要求,懂得父母的严慈,若犯了错就是一种不敬、不孝之举,愧对父母养育之恩,哪个孩子不懂情感?这样,用切身的体验感化孩子,催人泪下,使其心灵受到震撼,晓知父母的艰辛,懂得真爱,提高学生的情商。当然,对于少数“硬骨头”不能急于抢收,须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班主任从日常生活做起很有必要,小学生特爱吃零食,针对这一习惯,不能靠“高压”政策获胜。因为有的同学确实是饿了才吃的。班主任应讲明吃零食的有害无益。例如“我们小学生正在长身体,需要多种营养,而零食是无法补充的,有的太辣易伤胃上火,有的太咸容易口渴对肾不利,过于甜食引起肥胖等。”要求学生买健康食品,注意保质期,看清商标,预防假冒,吃得适度,吃得文明。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孩子零距离。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如果让学生远离师者,那我们不是成了“孤寡老人”了?让爱游离于心,给孩子留下深深的烙印,成为班级建设的外部力量,不可缺也!  

二、以菩萨心肠建友爱  

爱是师德的本质内涵,是师德的灵魂所在。“感人者,莫过于情。”感情是人格力量的基础。只有具备菩萨心肠的老师,才会平等地善待每一位学生。班主任既是知识的传授者、领导者,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绝不能因家境的好坏,成绩的优劣另眼相待。  

我曾遇到一名家境贫困的同学谭丰,他在习作中写到:“老师,我的学习就是搞不上来!怎么办呢?”读之,辛酸啊!他憨厚老实,学习态度极为端正。当我找他谈话时,他两眼放光,好像渴求点什么;白皙通红的脸,自觉羞愧不已;但有一种兴奋却溢于言表。  

我摸了摸孩子的头,又牵了牵他的手,故作惊讶的说:“上次作文你写得真好呀!你诚实,你告诉了老师心里话,老师喜欢你这样的孩子!”这小家伙心灵感应真快,旧话重提。我马上把事先准备的“不倒翁”娃娃递给他表示鼓励。他欣喜若狂,在班级同学中炫耀我送的礼物,多神气啊!  

后来,我在班会上讲述了有关“不倒翁”的故事。她听得入神,好似在鼓足勇气……如果说爱是一轮太阳,她怎么会只照亮一块田地,她应该能温暖整个大地啊!让孩子们沐浴在春风和煦里,奔跑在灿烂阳光下,定会在每根血管中泛起更多爱的涟漪!  

所以,班主任游刃有余的人格魅力,再加上菩萨心肠,大发慈悲,换来的是更多的友情、亲情。只要善于处理、协调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氛围,不歧视差生,不见厉有为,就会让每个孩子充满灵气,让大家的心得到安宁。不抑制学生身心的发展,让孩子咀嚼善心,就能自觉努力奋进,并敬重于你。做好这些工作,定能够形成充满活力、团结友爱的良好班级,进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思想品德教育目的。  

三、以调味方式筑凝爱  

众所周知,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如果遭受伤害却很难愈合。身为德育教育者,切忌主观臆断,要尊重学生,让他们在自己的抉择中不断成长。小学生可塑性极大,心灵的火花也极易点燃,教育者应竭力挖掘学生的内驱力,让爱的火花得以绽放,切实为班级服务。  

我带的是一个超级大班,又是高年级,人大性大,真是家大难当啊!  

一天,我刚走进教室。只见粉尘漫天,显然是这里成了乐园,值日生刚擦过黑板,我就板着脸孔问:“谁在教室放野马、开奔驰?”“是哪个值日生这么负责啊?”全班哄堂大笑,真是火上浇油啊!我走到劳动委员桌旁伫立不动,他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便马上站起,但脑子一片空白,一无所知。我便把教鞭、黑板擦递给他,笑着说:“来,你工作很负责,这些都奖给你,好放野马,也好擦擦衣服!”  

下课后,他鼻子酸溜溜的,抽泣着塞给我一张小字条,上面便是那几匹“野马”和“粉刷匠”的姓名。他们受到了我严厉的批评,知道了这样做的危害,知错认错了……我倍感欣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家的意图越隐蔽,就越容易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心需求。让批评转个弯,正是对教育意图的巧妙隐藏。而学生在转了弯的批评面前,不由自主地被我们导向了他们该去的方向!”可见,在必要时,不妨把“爱”煎成一剂良药,待调好味后,让孩子体验“医师”的良苦用心,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只要不过于伤害学生,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并能决心改正,也便达到了知、行、意三者统一的思想品德教育目的。  

我在班级管理实际工作中,就是以“爱”为先导。主张以体贴关怀,让孩子懂得“真爱”;倡导以激情感化,增进师生友爱互信;引导学生互帮互学,形成具有向心力的凝爱。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升华过程,也是班级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标志。“爱”的形成与永驻,决定着班级管理的成败,检验出思想品德教育是否到位。对于班级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让“爱”永驻集体,成为孩子们的心灵驿站,并以“爱”作后盾,体现出班级人性化管理,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也是培养德才兼备、跨世纪新型人才的需求!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yucai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
    Emaill
    评价等级
    Reset
    云南育才教育集团门户网
    云南育才教育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云南育才教育集团主办 网站设计:玉林 网站备案编号:滇ICP备05003274号
    建议使用IE7.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