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育才教育集团
[推荐]创新激励载体 开展争章活动 培养学生习惯
【字体:
创新激励载体 开展争章活动 培养学生习惯
作者:李凯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1/9

——基于“四自五会”1000分修炼实践探索

上海青浦区育才民办小学  李凯军

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根据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及认知发展规律,此阶段正是学习基础的科学文化常识和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起始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将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13月份,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就学生的习惯表现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在组织纪律、文明礼仪、个人卫生、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着与学校教育要求不一致的行为,为了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逐步规范我校学生的行为习惯。结合集团推出的“学生四自五会”自主管理模式,努力寻找教育策略,探索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现状分析

20113月我校开展争章活动以来,通过实践效果比对和分析,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较以往取得了较大的改观,师生参与争章活动的意识及养成好习惯的主动性明显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参与争章活动的意识普遍增强。

我们发现学生在习惯养成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技能作为基础。我们依据学生在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知、情、意、行”的过程性原理,采用“不会的事情学会做、学会的事情要做好、做好的事情坚持做”的过程性策略设计递进式的引导、训练、评价及激励环节,使学生从思想态度上具备习惯养成是“自己的事”的主观意识和态度,解决学生在习惯养成过程的认知问题,根据学生所存在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训练、评价和激励,促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我要做”的内驱力并在内驱力的驱使下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通过近三年来的实践发现,大部分学生基本树立了“争章就能进步、进步就能获奖”的观念,内化思想,外化行为。

2、调动了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内驱力

我们注意到学生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容易收到外界因素的制约,容易出现周期的反复性,导致习惯养成效果出现反复。因此,我们在设计学生的行规训练方式的针对性、过程观测手段的时效性、评价激励的及时性等方面就考虑到以上因素,尽量使行为习惯的准则具体化、目标化、趣味化、序列化,激发学生对争章达标的兴趣和愿望,调动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内驱力。

一方面在兴趣诱导下,逐渐增强“争取就能进步、进步就能获奖”的理念,在争章活动过程中通过努力获得了大家的认同和肯定。另一方面,学生在争章实践过程中,辅导员所进行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技能训练,让他们在情景再现的模拟环境中体会“如果对方是我……”的换位思维,用小品表演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认知、掌握必要的技能等,这一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逐渐认识、辨别行为方式正误的自我教育过程,学生体验到“这样做”和“我要做”的内心感受,从而学会并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直至养成好习惯。

3.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在养成

通过开展争章活动,使我们在培养农民工子女习惯养成与训练策略上寻找到了突破口,提供了实践依据和经验,逐渐规范了我校学生常规管理工作的方式,为树立良好的班风、校风奠定了基础。根据好习惯养成效果测评分析,我们对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抽样回访。回访内容主要是从学生的学习、卫生、纪律和文明礼仪等四个方面进行,通过比对,发现学生的上述各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观,学生的自治管理能力正不断得以强化。

4.以点带面提升了我校教师队伍的育人观念和辅导方式

开展争章活动转变了教师队伍的育人观念,变“教”为“导”,将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辅导方式融入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容易接受、较为直接获得体验的游戏活动,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的关系,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获得道德认知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虽然学生在开展争章活动后,其行为习惯方面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改观,德育队伍对开展争章活动的激励效果也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的确也存在着不小困难和不足。

1.德育队伍在习惯养成教育的观念的认识上还存在差异,导致出现在学生行规训练过程中要求不一致、执行不彻底的消极因素。

2.中队辅导员(班主任)对争章活动实施方案理解不透彻,操作不严谨。

3.学科任课教师的配合程度还不够深入,到位。

4.各班级的自治结构、行规训练的指导机制运行不通畅。

5.中队辅导员(班主任)在设置各类与习惯养成相关联的岗位还不够合理,与学生行规养成还不相适应。

6.各中队辅导员(班主任)所开展的每周行规训练有停留在“说教”的简单方式上,对创新理念、手段和训练策略的应用较为肤浅。

7.评价激励的方式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激励的方式过于程式化。

8.学校及各中队对考章员的考章技能培训工作还有点滞后,导致考章员考章的技能、标准把握还不够到位,容易出现误判、漏判甚至是错判现象,导致学生的争章积极性受到影响。

9.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而言,我们对学生习惯养成的源头环节——家庭教育方式指导工作还较为滞后。导致家庭力量缺失,教育合力不足。

三.原因分析

1.主观上,由于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面临来自教学方面的工作压力,加上教育大社会的思维定势,往往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所投入的精力远远多于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引导,从而出现“重分数轻品质”的舍本逐末的消极局面。

2.学生习惯的养成,光靠学校教育还远远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家长是教育的源头的重要力量,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还未能将此项工作较为深入地渗透到家庭,争取家长最大限度的配合,在做法上往往是以简单地一个电话、一则家长告知书、一条联络短信为方式的工作联络机制,未能从指导学生习惯养成的具体方式上对家长进行指导。

家长在培养学生习惯的过程中也存在责任缺失、不到位的情况。

3.从学生自身来看,由于小学生受其年龄特征、知识经验不够、是非判断能力较弱、行为能力不完全等因素的制约,在习惯养成过程中注意不充分,甚至不知道什么事该做、怎样做是正确的行为。

4.从客观上看,我们的学生都是外地来沪务工人员子女,其身份的性质决定了他们或是“留守儿童”或是“随迁子女”,他们当中所受的规范教育也存在较大缺陷。

5.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是对我校学生习惯养成过程产生不可忽视的“外力”。

四.工作思路

    争中队集体荣誉奖章是在学生争个人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通过定目标、争奖章、求进步的活动机制,是按照道德发展的知情意行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也是道德内化的过程。

1.进一步强化德育队伍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认识和执行力水平。

2.加强对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和行为方式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学生对参与争章活动的持续性。

3.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并完善“四自五会”1000分修炼指南与《中队集体荣誉章》相结合、相适应的评价激励机制。

4.继续抓好学生的每周行规训练工作,探索更为适合我校学生习惯教育的训练方式和策略。

5.如何进一步发挥学生在争章活动中的主体性,使教育目标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1.进一步强化德育队伍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认识和执行力水平。

2.加强对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和行为方式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学生对参与争章活动的持续性。

3.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并完善“四自五会”1000分修炼指南与《中队集体荣誉章》相结合、相适应的评价激励机制。

4.继续抓好学生的每周行规训练工作,探索更为适合我校学生习惯教育的训练方式和策略。

5.如何进一步发挥学生在争章活动中的主体性,使教育目标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文章录入:yucai    责任编辑:yucai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
Emaill
评价等级
Reset
云南育才教育集团门户网
云南育才教育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云南育才教育集团主办 网站设计:玉林 网站备案编号:滇ICP备05003274号
建议使用IE7.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