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育才教育集团
[推荐]穿越时空的老子思想
【字体:
穿越时空的老子思想
作者:蔡松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4/26

――随王东岳读“老子”

(集团总部第五大周学习交流)

○集团总部   蔡松林

两千多年后,我们对老子评头论足。老子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呢?返回到原始氏族社会中去。就是老子的观念是很反动的。打开老子的百宝袋,坐上“道德”的时光机,独立学者王东岳带我们用老子至圣之说,探寻现代文明发展的方向与危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的开篇之首

“道可道,非常道”出自老子《道德经》的开篇之首。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本书中,全书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老子研究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以及治理国家等哲学问题。其思想对后世哲学乃至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道德经》也因此成为在西方除《圣经》之外,译本最多、影响最大的著作。两千多年来,研究老子道的著作多达一千八百多种。不少学者都认为,读懂老子和其哲学,必须建立在对道的准确理解上。那么,老子的道究竟为何物?今天我们又该从什么视角来解读呢?

关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话,各种各样复杂的解释非常多,但实际上都没说到点子上。老子是中国唯一的哲人。哲学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莱布尼茨,西方一个哲学家,他说哲学本身啊,是形而上的,他讨论的问题不是拿肉眼能看到的,所以日常语言不能表述哲学。莱布尼茨曾经提出,表述哲学必须有一套专门的符号系统,就像数学必须有一套符号系统吧?音乐必须有一套符号系统吧?我们今天的电脑还得有一套符号系统吧?哲学本来它应该有它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可是它没有,它只能用日常语言来说话,结果呢,一说,就把哲学原味儿说丢了,这是所有哲学家一旦说哲学面临的第一大难题。老子说,“道,可道”,就是他所要说的那个形成上的东西,是可以说的,“非常道”,用一般的话,用常话,正常的话说不成,得用非常的话来说。“名,可名”,事物有形态,有属性,可以命名,可以名,一般的事情都可以名,但是要说那个形而上的那个道上的那个名,怎么都找不见词儿,得用“非常名”。常名,一般用的语言用不成。所以老子就找不见合适的词儿,你想找见一个表述哲学的合适的词儿是很困难的。早年这个老子要用字的时候,要讲哲学的时候,他要想去讲这个宇宙的原因,当时中国能用的字是非常少的,他找不见一个合适的字,他只好借“道”这个字。“道”这个字呢,在甲骨文里,是指从西周首都长安附近一直修到洛邑的一条大道。他是拿这个东西来形容,表达他所说的宇宙,而他又找不见合适词,所以他只好借用这个大道来形容。所以他说,“道,可道”,这个“道”哇,与那个大道有点儿像,但又不是那个道。就是说,用现有的字儿,说不成他的话,又没有其它字儿可用,只好借用这个字儿。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那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呢?他认为,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黑暗,什么都看不见,但是呢,万物和宇宙都是从那儿生发的,它是众妙之门。老子当时只是觉得这个道肯定你用肉眼是不能看到的。他说生”,在天地都出现以前,就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派生出来了道。这个东西呢,说不清是什么,道不明是什么,但是它存在,它决定一切。然后老子讲这个道的时候,有句有名的话,叫“上善若水”。“上善若水”说的是什么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它对所有的万物它都滋养的,但它跟万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就是它是往下流的。要注意,人是争上游的,人人都想往上争,水是往下流动的。“处众人之所恶,”所以它所处的那个地方是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地方。或者往低处走,它是往下流,“下流”这个词就是形容道的。“故几于道”,所以它特别接近于道,注意,这才接近于道。你人往上走,你离道越来越远了。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道德经》第十八章

老子还又讲“为学日益”,就是你如果学习啊你是希望越学越多的,为学你天天是增长的。而“为道日损”就是为的道啊,道是什么?它天天把你削弱,叫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才是道。所以老子最后给道归结了一个最重要的字叫柔弱。而老子想表述的是什么呢?老子的《道德经》不是讲一般意义上的道德。他讲天之道、人之道,他认为人之道偏离了天之道,他讲天之道是为了说明人之道应该怎样才不偏离天之道,从而使人长生久视,就是使人这个物种或者是每一个人不要早早地死灭。比如春秋时候打仗,一次打仗杀几百个人,战国时候一次打仗杀几万个人,第二次到上个世纪打一次仗上千万人就没了。它只是越来越坏,一点都没有按老子说的那个办法办。

老子在道德经中用了共四十三章德经来阐述自己对德的理解。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他主要论述了老子的处事和治国的方略,阐述了老子关于人事的进退之术。

我们先看看“德”在甲骨文里的写法,老子都没办法,不得不借这个字。借(这个字),老子自己都觉得他自己借得很拙劣,但是他又没字可用。一开始第一句话他就先交代这事。所以呢这个甲骨文的德啊,最初啊就是画了一个岔道,在这条大道上行走不要看岔道,画一个眼睛,画一个直出符号。他这个意思就是说你把眼睛盯着前方,顺着康庄大道直走,千万不要拐弯,不要受斜路的引诱。以后到金文的时候他就给这个底下加了一个心脏的样子,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德”这个字,这就是我们今天“德”这个字的来源。他的意思是什么很明显:走在康庄大道上,眼睛盯着前方,一心一意往前走,而不要拐到岔道上去,这就叫德。换句话说,顺道而行叫做德,顺着天之道而行叫做德。

老子认为,人是没有德的。老子有一句话,叫“万物尊道而贵德”,就是只有万物才有德。但是,人是败德缺德的那个万物之一,他把德丢了。所以老子下面有一段话,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说人啊,人类啊,他把道丢了他才开始讲德,你把德又丢了,你才讲仁;你把仁又丢了,你才讲义;你把义又丢了,你只好讲礼,所以礼是个政治框架。

所以呢老子又讲“上德不德”,什么叫“上德不德”呢?就是说真正有德的人,真正最高的品德,状态,有德的状态,是你看不出来他有德的,这就叫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下德他把德都保持着,他整天嘴里喊着德,“是以无德”,所以他没有德。就是说,当你真正有德的时候,德是表现不出来的,因为德就是顺道而行,它表达不出来,它用不着大喊大叫,它用不着去用人的各种方式,去规范。只要你一但人为化的去规范自己,证明你已经失道了,把德没了,你才赶紧去找这个东西。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孔”字在甲骨文里,是真正地画一个乳房,然后右边画一个孩子,这就是今天的“孔”字,实际上呢?中国所有的字都是单音字。孔和洞,在我们现在可以把孔和洞连起来说是一回事,其实不是一回事。洞是豁然开一个孔叫洞,孔是实际上里面有腔,但外面看不见口,这叫孔。孔德之容,就是小孩吃奶的样子,“孔”并非窟窿,但是小孩在那儿就能吃到营养,这叫德。德你是看不见的,它是在你顺道而行,他自然而然滋养你,可是他不表达出来。他表达的是随道而行,这才是德。你一旦去说德,你一旦去把德再讲出来,你都已经缺德了,你才干这事。如果这样说你还觉得把老子误读了,我们再看老子有一句话。这句话在老子《道德经》第55章老子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这句话是什么呢?就是说,谁的德行……在人这个人类里面,谁的德行最高呢?是赤子。

什么叫赤子?刚生出来的头四天到一个礼拜的孩子叫赤子。为什么呢?刚生出来的孩子,皮肤很薄,而且血管分布的很明确,所以孩子是红色的。可是孩子一旦过四天,到七天以后,所有小孩要发生一次生理性黄疸。因为在母胎里面的时候,他是通过母亲脐带给孩子供血的,供养的。所以他的血细胞的结构,和血细胞的状态,跟他自己出来直接呼吸氧气的状态不同。于是他原来的那些红细胞必须解体掉,然后呢,重新更换,这个时候呢,就会发生所谓的黄疸。比如有,有肝炎病人得黄疸了,就是血细胞正常代谢时候的那个血红素,它的肝脏功能处理不掉,黄疸了。而小孩呢他一生出来都有这个黄疸期,他这个肝脏来不及处理他当时破坏的血红素,所以可见,赤子,到七天以后就成黄子了,不是赤子了。老子讲,“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就是说只有刚出来的那个孩子才有德,等你一长大,没德了。

这就说明了,在人类的这个文明化的社会里 只有赤子还相当于一个动物。跟动物没有区别,那么这个时候他是有德的,还在那个万物尊道而贵德的那个里面放着呢。可是你一旦之后开始学习了,进入人类文明社会了,你进入人之道了。老子认为人之道跟天之道是反的,人类面临很大的危险,因此呢你没德了。  

老子的德归结到第三十七章的一句话上,叫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德的状态是什么呢?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什么都不做,什么都完成了,就像道派生出万物一样,这叫德。那么无为是个什么意思?非常难理解啊。你怎么可能无所作为呢?所以有人…… 过去啊上千年人们就曲解,就曲解老子。

两千多年来,关于老子无为思想的理解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提出,老子的无为指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有人认为老子的无为,就是全无世事,没有任何事情可做。那么,老子的无为究竟为何物,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

老子所说的无为,绝不是全无世事,不是朱熹那个意思。老子所说的无为是指,没有文明化的作为。比个例子,你冬天吃不到西红柿吧,可以你今天大棚菜,对吧,你冬天能吃上非时令菜了,可是,非时令菜有一个严重问题,它里面含有大量的代谢中间产物,因为它不到那个时间,它没长熟,甚至西红柿都没熟,点一个催熟剂,那西红柿就红了,熟了,但是它里面的中间代谢产物在那儿堆着,它其中有个重要的物质,叫亚硝酸盐,那是最强烈的致癌物质,现在确定导致消化道癌症的一个东西,但是现在人不都是吃这种菜吗?

所以孔子都讲“不时不食”,就是不是时令的菜,我都不吃。他当时并不懂这些道理,但是他都知道你人为了的东西都是害人的。比如你得个小病,这个病本来自己能好,你跑到医院去,让医生给你用文明化的办法给你折腾了一下。好,你现在这个病治好了,给你下一次留了个大病,你不知道你还感谢医生,其实你不去这个病自然有一个自然病程,至少中小病是这样。你比如那个抗菌素,它是伤害单细胞细胞膜的。我们人体就是由亿万个单细胞构成的。那个药又不是光去找那个得病的那个细菌,而是把你全身所有的细胞膜都给你损害一遍,然后呢,你这场病好了。好,六个月以后呢。你得了一场更大的病,其实是你这次吃这个药造成的,你还感谢医生咧。这都叫有为,这都叫有文明化了的作为。我说什么叫文明,文明就是把事情越解决越多,越解决越糟的过程。所以呢,老子就讲,他的无为,不是讲全无事事,而是讲一切文明化的行为都是他所反对的。所以,你看老子,老子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呢,返回到原始氏族社会中去。老子的观念是很反动的。注意哦,在这里用(反动)这个词绝没有贬义,在老子这里,这是他最高明的地方,所以老子到第八十章说他的最高理想的时候,老子讲,“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就是氏族社会,“使十百之器而不用”,什么是十百之器,就是能代替十个人、一百个人的东西,比如我们今天的汽车或者当年的马车,一车拉上上吨重的东西,得十个人、一百个人都扛不动,他说有这样的东西你都别用,“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使大家回到结绳用事的那个最原始的时代。然后他又讲“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都讲的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状态。他是让你往那儿回退的。

而且呢老子呢不光是理想在那儿,而且老子反文化,他自己提出“弃智绝学”,这四个字老子的原话。放弃自己的智慧,放弃自己的智力,绝掉一切学问。他讲“见素抱朴”,什么叫素?素就是刚织完的白色的丝绢,没有经过漂染的;朴就是原木,没有经过雕琢的。所谓素朴、朴素,就是指没有经过文明雕琢的东西,这是老子认定的最好的符合德的状态。你看,老子的理想是往回退,退到原始状态。现在我们追求全都是反的哦。然后老子反文化的、反文明的,你觉得老子很差劲。对不对?但是你会发现一个问题,人类中外皆然,最大的思想家都有这个朝后看的倾向。

   很多伟大的哲学家,都有一种想退回到以前的社会这样的一种理想。比如说,柏拉图。强调这个群居。就是原始对偶婚制,原始氏族社会的两个氏族如果不发生乱伦,两个氏族之间进行这个性交换。那么,柏拉图说这个话等于要退回到原始社会的。然后他还讲的很透,他进一步讲孩子都不要在自己夫妻那去养,孩子就是整个社会养。原始氏族社会就是这样。孩子不知道父亲是谁啊,孩子只知道母亲,整个这个氏族养孩子。所以呢这个柏拉图的理想里面也往后退。包括卢梭,你比如说卢梭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马克思,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旗帜,那不得了的人物。但是卢梭的学说严重的朝后看,以至于1755年卢梭给伏尔泰寄了他的一篇文章,名字叫《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看伏尔泰给他咋回信,伏尔泰说:看到了你反人类的新作,我为此谢谢你。在企图使我们大家都变得愚蠢上运用这般聪明,还是从未有过的事。捧读尊著,人们不由的渴望用四肢爬。看,不就是说卢梭反动吧。伏尔泰当时就说:你卢梭想干啥,你卢梭用了全部聪明是想让我们爬回去。对不对?可见,大思想家都有朝后看的倾向。这就出现了一个严重问题。

为什么常人都这么动而大思想家老反着来呢?这里面就有一个道理:你看三十八亿年生物史,单细胞生物三十八亿年迄今不灭绝,恐龙存在了一亿六千万年,突然间灭绝了,我们现在拿灾变学说。那灾变了,为什么低级生物为什么不灾变?就是说它越高级的物种灭绝速度越快,再反过来看,越高级的物质存在形态或者物种,它的能力越强。你比如分子,它就只有那个布朗运动,它只有分子上的那个电磁感应;好,到了单细胞,细胞膜上有受体了,它能够感觉到一点东西,但它没感官;到扁形动物出现了模糊的视觉,然后到脊索动物,这时候就开始出现五官;到人类,理性都出来了,能力是不是越来越强了?能力强有什么用,能力越强死灭越快。所以达尔文学说里出了一个问题。达尔文认为生物的适应能力在增强,暗含着适者生存,就是说能力越强的物种发展会越好,存在状态会越好,他搞错了。你自己能耐很多,你灵性很高,你本事很大,这叫生存能力。那个叫生存效力,就是说你到底有多大的存在力度。结果我们会发现生存能力和生存效力是反比关系。就是越高级的物种,能力越强的物种死灭速度越快,两者呈反比函数关系。

回到老子的话题上讲,看老子。老子一方面讲道,他归结了两个字——柔弱。他把这个柔弱这个问题,他讲到了,但是他说不清。他一会赞赏柔弱,一会又批评柔弱,但他至少发现了柔弱。更重要的是,老子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当他讲德的时候,恰恰讲到无为这个问题,就讲到了能力这个问题。他讲你能力高是一个很危险的指标,你能力越高,你对你的生存危机越大所以老子就跟你讲,你要无为。为什么呢?因为你能力增强是很糟糕的,老子可谓具慧眼吧。只是他表达错了,因为他当时这个辩证思维,让他没有意识到人类越来越有为,其实是自然这个天之道的必然结果。对不对?你比如,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他的能力是越来越强的。然后接着就是人类文明,文明使能力也越来越强,这正是天之道必然带出的结果。

老子把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错了。可是他慧眼独具,他居然看到了恰恰在柔弱这个点上和有为这个点上,是两个最关键的点,这表明,老子特了不起!在整个人类的思想史上,包括西方思想史上,没有人有如此之高见,预见了人类文明和人类未来发展的严重的后果和问题。

作者王东岳简介:笔名,子非鱼。著有哲学著作《物演通论》,《知鱼之乐》,《人类的没落》。以其深厚的文化功力,气势恢弘笔触将人们习以为常重大观念,诸如达尔文的“进化论”,“诸子百家 ”的真面目,“科学与文明等价值观进行拷,发人深思。

文章录入:yucai    责任编辑:yucai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
Emaill
评价等级
Reset
云南育才教育集团门户网
云南育才教育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云南育才教育集团主办 网站设计:玉林 网站备案编号:滇ICP备05003274号
建议使用IE7.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