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所仅有126名农村孩子就读,以石棉瓦房为教室的民办学校在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悄然诞生;经过了十年风雨兼程,经过了十年励精图治,这所不起眼的民办学校,现已成为云南省最大的民办教育集团,在省内外拥有了15所育才学校,集团可利用资产和滚动发展资金总额上亿元。成就的取得来源于创新的发展思路。以郭跨存领头的石林育才人并未遵循文化教育从大城市向农村,从经济发达地区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推进的常规模式,而从彝族山区起步,再把触角伸向省城昆明,进而发展至四川、重庆、江苏和上海。
今天的云南(石林)育才教育集团,被国内外教育界人士誉为:中国民办教育的一朵奇葩。总部设在昆明市学府路云南省教育厅旁的云南(石林)育才教育集团,是云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云南省第一家教育集团,其创始人、法人代表、集团董事长郭跨存,于199年在云南石林县郊区一个叫做“老马冲”的地方,租用一家废弃工厂办学,白手起家创业。而今,已在云南、四川、重庆、江苏和上海等地刨办了15所育才学校,形成融幼儿园、小学至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为一体的办学格局。迄夸,集团可利用资产和滚动发展资金总额上亿元,是办学之初的790倍;在校学生9800人,是办学初期的106倍,已毕业学生3750人。
云南(石林)育才教育集团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设旆不断完善,学校档次不断提升。集团所创办的每一所学校的毕业班,在参加升学考评中,成绩均列当地前茅,成为当地百姓向往的热点学校,招生连年暴满。多年来,学校得到了办学所在地党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奖励。仅200年,四川宜宾育才学校、四川自贡育才学校,分剐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省级民办教育先进集体;昆明育才学校、昆明龙泉育才学校,在昆明市民办中小学办学评估中,分别荣获第一名;上海行知育才学校,曲靖育才学校,被评为当地民办教育示范学校;云南呈贡育才学校,在呈贡县学校管理考核中荣获第一名;集团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获奖上千人次。同时,集团大力实施济困助学教育工程。仅夸年在枝学生中,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等全部减免的学生达38人,部分减免的有207人。全集团每年减免学生费用总金额达50余万元。2002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总会温暖工程促进委员会,特向云南(石林)育才教育集团授牌,确定其为全国“温暖工程基地”。
云南(石林)育才教育集团和所属学校取得的成绩,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各届的密切关注。1999年1
成绩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困难和艰辛,云南(石林)育才教育集团仍处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困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铸品牌的阶段。多年来,育才人就是这样战胜重重困难的。
抢抓机遇,顺势而谋的发展决策 云南(石林)育才教育集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艰难创业,初显成效。1994年石林县尚未“普九”,全县初中录取率仅为47%,老百姓渴望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尤其是进优质学校就读的愿望十分迫切。身为重点中学教务主任的郭跨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恨不得在一个学期内就把所在学校办成全国一流的学校,可是谈何容易。于是,萌发了自己创办一所学校的想法。他毅然辞去公职,自筹资金,创办了石林育才学校。经过四年艰辛的努力,一所低收费、高质量的学校在石林县稳步发展起来了。良好的社会信誉和突出的教学成绩,引来了包括昆明在内的八方学子,从而,为学校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立足昆明,辐射省内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城市原有的学校容量己满足不了学生求学的需求。但高收费民办学校夸绝大多数普通收入的家庭望而却步,而一些简陋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又达不到期望值较高的求学者的择校要求。教育的需求使低收费、高质量的学校呼之欲出,育才学校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需要而于1998年扩展至昆明,进而辐射到云南地州,走出云南、进军四川、上海。集团坚持以大众化为主体,多层次、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办学,根据学校的教学与生活设旌设备、校园占地及绿化、美化等条件把学校分为四个类剐,并根据不同的档次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供家长选择。每学年的学费、住宿费分别合计为:一类学校4000至6000元,二类学校2500至3000元,三类学校2200至2800元,四类学校800元至1600元。
——组建集团,创立品牌。经过六年的滚动发展,育才集团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和人才储备,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运作模式。一批懂业务,善治校的干部队伍和师德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已走向成熟。以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为主流的育才文化开始扎根。云南省内外地方政府和个人纷纷邀请育才学校前往办学。组建集团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做大做强的决策已是顺理成章。2000~F 7月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了石林育才教育集团。石林育才由一所普通中学,发展成为了一所有着战略规划模式、教育管理模式、校园文化模式、人力资源模式和招生模式等丰富内涵的教育品牌。
挖掘资源,有机整合的战略措施
云南(石林)育才教育集团在建设与发展中,可以说是历经了创业的坎坷。建设之初,基本上是处于“三无”困境,一无现有校舍,二无政府拨款,三无国家统一分配的教师。面对几乎是白手起家的创业,郭跨存与他的同事们大胆学习与借鉴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采用“借船出海”、“鸡生蛋”的办法来实现办学的理想,充分挖掘政策、人才、校产、资金、品牌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挖掘政策资源,就是充分研究国家发展民办教育的方针政策,了解办学所在地领导对民办教育支持的力度。在国家政策的框架内,论证学校举办地软硬件资源配置的可行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实现科学决策。
挖掘人才资源,就是广开招贤纳才之门,吸纳有志于投身民办教育的有识之士加盟,为他们提供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迄今为止,集团从全国21个省市共招聘教职工807人。现有教师平均年龄32岁,学历台格率达93%,具有硕士学位的有15人,特级教师16人,高级教师101人。集团还根据需要,定期聘用外籍教师。挖掘校产资源,全国各地较多国有企业子弟校的转制,以及各类学校功能和布局的调整,出现了一些校舍和设备闲置的现象。集团通过租赁闲置校舍,既降低了办学成本,又盘活了国有产。
挖掘资金资源,就是向家长收取学费后,为其子女提供等值或超值的教育服务。挖掘品牌资源,就是集团与公办名校合作,把石林育才的体制优势和管理优势,与各校的生源优势结合起来。
民主与科学的管理模式
云南(石林)育才教育集团围绕健全制度、激活机制、高技运作的思路,构建了一套科学、民主的管理体系,确保了整个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集团把“依法治教”看作是办学治校的“真经”,把“人治’看作是民办学校走向衰落的“主因”。管人凭考评,管事凭效果。为了实现学校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集团组建了由国内外知名的教育专家参与的专家组,其成员有教育界著名人士李光路、何光射、张国光、谢俊义、周金碧,及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屠棠、美国费蒙特大学教育学博士珍妮特、英国教育专家大卫·尼尔等。他们对集团的发展战略研究、教育科研与指导,提供了切实有力的帮助。经过六年的不断努力,集团现已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办学治校体系。该体系以集团改革与发展总成系统和EEA学校高效率管理系统为框架,制定了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制度,涉及学校管理的就有46套。集团和学校的管理极少留下了制度空白,为全面实旌教育教学和生活服务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上下联动,措艟到位。所谓上下联动,就是从上到下明确管理者和教师的职、责、权、利,从下到上互相监督,形成联动机制。具体做法是:集团下放人事权、财权和管理权,真正落实 了校长负责制。校长有权决定聘用和辞退教师,有权管理和使用集团下拨的职工工资、津贴和办公费用;校内实行校长处室教师三级整合联动,即校长向处室授权。德育主任拥有对班主任的任命调换权,班级管理考核和班主任津贴的支配权;教务主任拥有对教师授课的安排权、教师工资定级权;教师拥有招生权、学生评价和管理权等。在学生管理方面,集团有一套行之有效且不断完善着的操作程序,从学习方面的点滴进步,到“道德长跑”的学生自治,都有精细、实用的跟踪考核体系。这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于突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凸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校园文化。
全面监督,科学运作。云南省(石林)育才教育集团坚持“在位要受控,升迁靠竞争,届满要轮岗”的干部和财务人员监控制度。下放权力不等于掌权人可以滥用职权,集团对校长的监控表现为,一是财务监控:集团统一向学生派遣出纳和会计;电脑联网做帐、审计;委托银行代理收款和拨款监控,同时校长在经费支出上还必须根据学校部门经费切块测算方案,向相关处室主任授权。处室主任在经费使用上必须向教职工公开。经费使用真正做到了既有民主又有监督。二是人事监督;由于分级管理的明细化,权力的逐级下分,促成了权力的分散,自然形成了相互监督的机制,校长就能更好发挥监督使用的职能。三是过程管理的监督:为防止常规工作出现漏洞,集团督导室,根据《校长任期目标责任书》测评系统中的150个要点,对学校采取不定期、不通知的方式进行考评。对管理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职的校长,将根据有关合同和协议进行处理或撤换。
制度过硬,赏罚分明。权力的下放,便于使校处级干部能够有效地发挥潜能,旌展才华。而有效的监控,能防止他们乱用权力或因工作失误而给个人和单位带来的损失。建立能者多劳、优质优酬的奖励机制,对干部、职工的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集团每个学期根据其各自工作业绩兑现奖金。奖金额最高与最低可以相差上百倍。
正是这一经过多年的积累、反复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形成的石林育才教育管理模式,已具备“育才因子”的要素,移植到哪里,就能在哪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石林育才能够在十年的时间里,从石林彝族自治县,走进昆明、进而辐射地州,走出云南,进军四川、重庆与上海,依托的就是这套总结了众多类型的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基础教育得与失的经验与教训,更突出了自身特点的石林育才文化教育管理模式
培植育才文化,提升教育品质
2000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丁石孙亲手为育才学校,颁发了“实践行知思想,推进素质教育”全国先进集体奖牌;2002年育才集团被中国陶研会批准为中国陶研会的实验基地。多年来,集团旗帜鲜明地把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作为育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集团下属各校均把陶行知教育思想作为办学治校的精髓,并认真组织师生学习其先进的教育理论,如:《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大众教育运动与国运》、《创造宣言》等名篇。在集团15所学校校园中均开设了陶行知名言专栏,绘制了陶行知画像,有的学校还建立了陶行知纪念室,并把陶行知先生“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箴言,作为办学治校指导思想。遵循陶行知先生“仿我者死,创我者生”的教导,云南(石林)育才教育集团创造性地将陶行知思想性运用于现代素质教育之中。
在行知思想的熏陶下,师生们为学校谱写了许多歌谣,如《育才校歌》、《教师师德歌》、《育才学生行为歌》等。校园内到处都能见到师生创作的、催人奋进的格言。如:教学楼有“教不活、校长过,学不活、师之拙”;宿舍楼道上“己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己身不正何以正他人”等。一首首歌谣、一句句格言,时刻滋润着育才人的心田,激励着育才人拼搏向上。全校学生集体表演的“育才操”、军体拳、队列表演等活动,无不令人赞叹与感慨。这一切处处渗透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力量。曾向石林育才学校捐赠1 O万元的英国教育专家大卫·尼尔,到育才学校深入了解后说:“我深深地被这个学校师生的精神所打动,我希望成为该校的一员,能够为该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在集团所属上海行知育才学校参加全国民办学校管理现场会上也说过:“如果中国第一所育才学校的创始人教育家陶行知,在九泉之下知道今天有这样的学校,他也会为之而欣慰不已的。”原云南省委书记令狐安率领的省市领导到校视察工作,在决定奖励育才学校100万元时说:“我们来育才前并没有打算给你们奖励,是育才师生的精神和业绩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不表示一点,实在过意不去。”四川省副省长柯尊平在考察集团所属宜宾育才学校时说:“育才集团精神可佳,业绩突出,从宜宾育才学校可以看出,云南的民办基础教育超过了四川。”
云南(石林)育才教育集团,面对已经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常心态,用集团董事长郭跨存的话说,就是“成绩永远属于历史,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准确地把握住现在,珍惜今天的机遇,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正是基于这一永恒不变的追求,今年4月31日,石林育才教育集团在石林县教育局会议厅,召开了以“优化管理,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届干部大会。会上10多所育才学的校长进行了工作述职,并提出了围绕要进一步弘扬育才文化为核心的新的工作思路。郭跨存在大会上适时地提出了巩固育才教育集团现有成绩,实箍以集团校长处室教职工为主体,函盖整个育才教育集团学校管理体系的“四级整合”工程方案,要求各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第二次刨业,全面建设与提升育才教育文化品牌。
“岁寒梅冷心犹暖,莺啼燕语花又开”,鉴于石林育才十年来的艰苦奋斗,为云南民办教育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今年2月,石林县政府决定与育才教育集团联办一所占地200亩,投资5000万元,可容纳3000至5000名学生的石林实验学校。
漫漫创业路,石林育才人经历过坎坷和辉煌。而今,在全国上下正在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法》的大好机遇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云南(石林)育才教育集团,将按照既定的第二个十年规划”,围绕扎根子、树牌子、迈步子、上台子的“四子”发展战略目标,唱响改革体制激活机制改变所有制的改革三步曲,全方位地深化集团内部改革,实施育才的第二次创业。以通过几年的努力,力争在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有新的突破,继续向着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做大傲强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