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习惯影响一生;如果说,知识改变命运,那么,习惯主宰未来。好的习惯会培育出乐观的“开心果”,而那些令人厌恶的习惯假造出的只会是难以下咽的“苦果”。
那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就结合班级管理来谈一谈学生好习惯的培养。
第一,对于好习惯要不断地巩固强化。
因为习惯是保守的,它是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因此在班级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强化学生养成的好习惯。这一点在刚入校的学生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小学新生刚入校门,一切都感到新鲜,对自己的新老师充满了敬畏,对新同学充满了新奇,努力地想留给他们一个好印象,因此,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好的教育时机,对学生这种好的行为要不断地强化。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拿出一段时间强化一个好习惯,使其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常态。比如:学生入校之初的前两个月,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读写姿势,那么在每天的课堂上就应该不断地重复,让学生一坐到座位上便会自觉地按正确的姿势来学习,久而久之,这种好习惯便会成为一种班级风气,成为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第二,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
在好习惯的强化过程中,一定要及时注意榜样的示范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利用榜样学生往往能够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而且每个人都喜欢被夸奖,很多人正是由于别人肯定了自己的长处才信心百倍。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在读课文或回答问题时很小声,这样就不利于积极的课堂氛围的形成。因此,在让学生读单词或课文的时候,教师就会特别注意那些声音洪亮的同学,肯定他们的优势,并让其他同学积极地学习,渐渐地,学生们就开始向他们看齐。这样,不止作为榜样的同学信心更足了,而且其他同学也有了超越的目标,学习的气氛就更加浓厚了。
第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自己在学生习惯养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学生对于教师总是有一定的尊重与崇拜的心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行为的一项判断标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生活行为过程中就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率先做好。
三、利用集体的力量强化已经养成的好习惯。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对一个人的教化力量远远超过了教师。因此,在建班之初,建立班级各种常规制度、养成良好的班风,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至关重要。因此,在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应该积极地利用班集体的力量来实现。
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当中,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之外,更应该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