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四川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现场展示与研讨会》有感
2016年10月29~30日,学校安排我参加了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培训活动,在此我非常感谢学校给了我这个学习的机会。在培训过程中,我不但观摩了五位优秀教师的优质课,而且有幸聆听了杨东教授的《语文主题统整教学模式》的专题讲座,感觉收获颇多。
通过此次培训,让我明白了: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技能,还能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示课现场
一、观五堂优质课,学习多种教法
观摩了五位优秀教师的优质课,让我学会了多种教法和学法:
冯秀琴老师上的一节阅读课《搭石》,让我学会了老师在提问的时候不在乎问题的多少,而是在于问题的精,从而体现“简教教材”的方法。她用了一句:“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有什么感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来回品读,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孩子的思维,孩子们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非常丰富,因为老师对孩子的肯定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蔡娜老师上的一堂“集中识字”课,让我学会了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游戏来教学。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要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好是很关键的。识字的方法有很多,她运用了:猜一猜、听一听、拼一拼、问一问、查一查的方法,让学生把一个单元的生字都认识。
李科老师上的一节“海量阅读”课,让我明白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不能单一的运用一种方式。让孩子如何做到海量阅读就得让孩子掌握阅读的方法:朗读、乐读、吟诵。有的知识只需要让学生体会,并不需要深入的理解。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况丽老师上的一节单元整体阅读课。她以“尊严”为教学目标,把八篇同一主题的课文集中起来学习,实现了一节课内阅读了八篇课文。在她教之前是我想都不敢想的,要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学习八篇课文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可是我在观摩了她的展示课之后明白了:原来这是可以做到的。在课堂上,况老师很少说话,她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刘学平老师上的一堂“单元读写结合”课。他用幽默的话语让学生在放松状态下学好,如何让故事更有意思,就得设置障碍。最后就得出了:有点意思=愿望+障碍+行动。在写作中如果把这三点加进去就是一篇好的作文。这代替了之前常用的写作方法:起因、经过、结果。
二、听专题讲座,学习模式特点及课型建构
10月30日上午,杨东教授对“语文主题统整教学”模式作了专题讲座。他结合课例进行点评,全面介绍了模式特点及12种课型建构:
1、语文“主题统整”教学模式:
“主题统整”教学模式就是以多种类型为主题、为线索,将多种资源整合成语文学习单元,通过多种课型的实施,整体促进学生语文知识掌握和语文能力发展的语文教学模式。多种类型单元主题为:情意型、人物型、文体型、技能型、时间型、历史型、生活型、生长型……(把老师想做的事交给学生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教书育人)
在“主题统整”教学模式中,老师应该注意:①备课:做到一节课有一个目标,学生的任务3到5个;②批改作业:教师可以自己设计作业,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③多种资源,选材:来源多样、文体多样、关键是思维角度多样,要多用多向思维。
2、“主题统整”针对语文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阅读量太小、思维狭隘、文与文缺乏联系、课堂活动单一、教学目标不清、训练不到位、真实表达太少。
3、“主题统整”教学压缩传统“讲读课”:能否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讲授教材;能否三周内把教材教完;课文最多1课时;减少课文分析时间。
4、12种课型为:单元导学课、自学课、资料收集课、成果汇报交流课、集中识字课、整体阅读课、朗读指导课、主题讨论课、主题写作课、情景体验课、综合实践课、单元整理课。
杨东教授专题讲座
三、学我所学,悟我所悟
通过这次观摩学习,我领悟到了很多:在语文教学中不要想一步到位,而是要懂得逐步积累和丰富知识。学生的兴趣不在“学什么”,而在于“怎么学”。在识字教学中,语文的“音形义”是不可分割的,要做到“见字如见物见事”,要做到字不理词,词不离句。可以先教词再教字,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文是丰富学生内心世界的学科。
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我自觉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今后我会从自身出发,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自我实践,不断提升;向书本请教,多听专家讲座,多聆听名师课堂,学习同伴的长处。总之,我有幸参加这次的四川省陶行知研讨会的培训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让我树立了新的教育理想。它使我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用学到的东西来改进我的教育教学,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作者:四川私立宜宾育才学校教师罗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