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育才教育集团
[推荐]读《理想的智育》有感
【字体:
读《理想的智育》有感
作者:杨翠元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9

上海青浦育才学校  杨翠元

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比作花朵,而“智育”则是其中的花瓣之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使这一花瓣有其本色,尽其完美,怎一个“难”字能概括的。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贪玩的孩子胆大、好动、不实在,所以管理压力大。而在我们这样一个高节奏、强压力的教育大氛围中,自然会对这类学生产生一定的反感。例如三年级的杨某,无论从“考分”还是从“个性”来衡量这一学生,纯“差生”一个:他需要老师每天早晨去担心他,指不定哪天早晨就没来,要马上打一个电话告知其家长;他需要你每天多一双眼睛盯着他,指不定又窜出教室和别人打架了……所以,为了减少老师工作过程中的烦心,我们甚至会不惜用“高封闭式”的要求去改变他们的个性,有时还美其名曰“牛角也被我们掰下来了。”

但是,我们也发现,好动的、“调皮”的,绝大部分的时候又表现得思维活络,敢于尝试。在我们的课堂中,他们能说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发现;与老师的交流中,能说出让老师瞠目结舌的理由;在集体活动中,他们有着很强的独创性。甚至于在很多时候,我们老师会将求援的眼光投向他们。例如八年级的吕某,这个学生歪点子多,鼓动性强。平心而论,很多时候觉得这个学生很可气,因为他经常有一些“高水平”的违纪。但更多的课堂上,老师又很感激这名学生,因为他能在课堂上多次替老师解围,有好多学生解决不了的学习难题,他能在课堂上助老师一臂之力。

所以,在读了《理想的智育》一文之后,我觉得,文中所强调的“因材施教”观点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尝试。为此,个人有两点想法:

1、善待每一个学生。正如文中所言,在当今“大一统”的教育体制下,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评价,无疑扼杀了不少学生生命的冲动、创造的激情和个性的张扬。例如不少学生有很多特长,我们没有给他空间、没有给他时间,成天限制他算数学题、背文言文、记英语短句,他不和老师作对才怪。久而久之,“师道尊严”在这些孩子的心中一文不值,“呵护学生”也仅是某些老师的口头语而已。俗话说:“不要怕老鼠吃谷,就放火烧仓”。每一名老师都希望孩子能懂得老师的一番苦心,都希望所有的学生考试达标。但我们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书本知识没有记牢,作业没有完成而剥夺孩子的一切休息时间和活动权利,甚至将这些孩子拒之门外。正如有人所言:只要老师细心地去寻找,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各自的“可爱因子”,不要因为某些“黑点”而放弃他们,要善待“黑点”,并加以正确引导,就会获得海阔天空的喜悦。

2、激活学生的兴趣。兴趣正如文中所言,“应帮助学生树立起一种健康而稳定的精神追求”。我们的学生,小学生贪玩,人之天性;中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成天像只没头的苍蝇,不知落到何出,这时生理常识。那么,正确的引导、积极的监管,可就是老师应思考的问题了。我校初三的郑某提起写字、写作文就浑身有劲,而我们很少让他在这方面抛头露面;初三的王某,说请他签个名,马上摆谱,可我们很少设计这样的活动;二年级的吕某,从进我校起,就担任端饭和倒垃圾桶的领头兵,可我们从没表扬过他;三年级的杨某,请他在吃午饭的时候把住教室门(我校学生全在教室用餐),不让学生出门吃饭,效果一天比一天好,这可能是他在育才学校最大的“官”但又是他最满意的“差事”和最盼望的时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并作为了很多老师“辅差”的成绩,炫耀的资本,但我们却不能针对所有学生设计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因为我们很少研究心理学、很少反复研究学生。当然,可能更多的时候我们以“忙”为借口忽悠了我们的学生。

3、别逼孩子做优秀。做反思型老师,愿桃李满天下,创响亮型品牌,树一流名校,这是所有老师所有学校无可厚非的理想追求,我们理应为此而上下求索。但生命有规律,生存有法则,“物极必反”这个词语可能值得我们去思考。

俗话说:官有几品,人有几等。生物学中强调“生态位”:小草、灌木、乔木各占其位,各尽其美,自然才会和谐,森林才会神秘。平凡也是一种生存姿态,平凡也是一种生命状态。我们无须奢求所有人都成为英雄,否则,英雄经过时谁为其鼓掌;我们不必强求所有学生都成为领袖,否则,所有的领袖全是“光杆司令”。所以,顺其自然,“因材施教”才是老师思考的话题,就正如文中所言,“只有我们的老师真正面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那么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4、强化纪律观念,树立自律意识。“花开在春天,读书在少年。”中小学生可塑性极强,自律性也最差,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与全面监管,更需要一定的纪律约束,否则会一发而不可收拾,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所谓的“不逼学生”,并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是引导学生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和“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可能有的老师在焦急的时候,在学生出现犯了严重的时候,便会“送”学生一句“朽木不可雕也”。因为我们曾经被我们的老师这样批评过,我们也这样批评过我们的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在很多时候,老师是以“雕刻师”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同样,我们的老师在很多的时候也说,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件件可塑之材,那么,怎样设计他们的未来,怎样成就他们的未来,任重而道远。也如文中所言,“急功近利的智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来说,是残酷的,对于一个国家的进步来说,是可怕的。”“只有确立的正确学生观和正确的教学观,我们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文章录入:yucai    责任编辑:yucai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
Emaill
评价等级
Reset
云南育才教育集团门户网
云南育才教育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云南育才教育集团主办 网站设计:玉林 网站备案编号:滇ICP备05003274号
建议使用IE7.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